若是将这6000名将士全部变为真正的战士,那么则没有人耕田种地了。
自古以来,百姓都是极为重要的劳力,是支撑整个上层建筑的基础。
百姓的多少总是代表着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并且进而成为一种标志。
自黄巾起义以后,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百姓死伤无数,一时成为“稀缺产品”。
每次战争之后,胜利的一方在返回之时,总是会有“裹挟多少百姓而返”这样的说法,其目的便是增加自己的基础实力。
有了百姓,平时便可以耕田种地,养活官员和军队;在战争之时,这些百姓还会为他们运输粮食,生产制造如霹雳车、云梯、井阑、冲车、飞桥这样的大型攻城武器。
所以说,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战争年代,百姓显得尤为重要。
将士们训练较为辛苦,冉闵的伙食保障也不错,每日实行早、中、晚三餐制,并且顿顿还有马肉。
在秦汉以来,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粮食每亩地产量有限,百姓们家中没有多余的粮食,所以一直实行两餐制。
早上的一餐名为朝餐,又名“大食”,约在上午辰时(7:00——9:00)左右进餐。
下午的一餐名为哺食,又名“小食”,约在下午申时(15:00——17:00)进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太阳下山之后,百姓回家,为了节约粮食,便不再吃晚餐。
军队也是同样,在不打仗的时期,为了节约粮食,也同样实行两餐制。
由于晚间不进行训练,所以也不再吃晚餐。
毕竟,睡觉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
但是,冉闵为了保证将士们时刻有充沛的体能,将午餐的时间稍微提前,改为午时(11:00——13:00),而在部队下午训练之后,在戌时时分(19:00——21:00)时,再食用晚餐。
毕竟,将士们训练一下午也很辛苦,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若是没有晚餐供应保障,将士们岂不是要饿着肚子睡觉?
冉闵没有别的,就是战马的尸体多,储备的马肉多。仅仅轵道一战,便缴获了近5000匹战马的尸体。
而且,如今又是寒冬之季,马肉易于储存,这也是冉闵实行一日三餐制的底气。
第一阶段的基础训练共有两月时间,到了一月份之时,便进入到第二个训练阶段的合成训练。
合成训练主要为战术训练、各兵种的配合训练,包括矛盾术、箭盾术以及骑兵与步兵的配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