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伟的要求下,又在各个部长的耳提面命之下,部落里的族人也开始慢慢接受了观看时间这个习惯。
自打张伟带着族人统一了度量衡,以及带着大家制造了直尺和杆秤,以及观测时间的日晷,大家对于他的崇拜之情无以言表。
他也十分享受这种创造的过程,也对大家崇拜和敬畏的眼神十分享受,因此这几天他又想着再给部落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这几天,张伟又拉着部落里几个年龄大的老人,尤其是之前在部落里担任族长或者巫的那群人。
张伟准备根据自己的记忆,以及部落这群充满智慧的老人他们的经验,给部落制定二十四节气和日历表。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作为文科生的张伟而言,二十四节气他都能按照顺序背诵下来。
不过,现在这个时代没有日历,要想准确的知道第十四个节气的具体阶段,就必须先找出一个固定的参照物。
这段时间,张伟一直观察日晷的时间变化,因为现在已经入暑差不多有40多天的时间了,也差不多到了夏至日了。
他之前在初中地理上就学过,夏至日那一天,是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从那一天开始,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因此这些天他一直观察着昼夜的时间变化。
终于在这一天,张伟发现今日太阳落下去的时间,比昨天早了一会,他就感觉应该是夏至日到了。
他又这样接连观察了三天,发现太阳落下的时间,越来越早,于是他就把第一次观察到的那一天作为夏至日。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也就是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通过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张伟也是用了差不多的方法,确定了夏至那一天,夏至日确认了,那剩下的节气就容易了一些。
按照张伟的记忆,每个节气之间一般相差15天,最多也就是有2天之内的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