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小子东拉西扯说了这么一大通,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让贤?闹呢。
对,对对。
这老小子定是这个意思,来试探爷爷来了。
郑守义越说越起劲,自觉准确把握了李老三心中所想。
“哈哈。”李枢密大手一挥,道,“快别害了我。”
郑大帅只道他是装假,也配合表演道:“三郎,此话怎讲?”《三国志》里有个什么三次三让,这老小子是要搞这个吧。
李枢密道:“都觉着皇帝好,真好么?
国朝宪宗以来,穆总三十岁,敬宗十八岁,文宗三十二,武宗三十三,宣宗五十,懿宗四十一,僖宗二十七,昭宗三十八,哀帝十七么十八,肯定不到二十。
国初几位皇帝,高祖、太宗我就不说了吧。武后的那几个儿子,中宗死于非命吧,睿宗那真是睿智,早早让贤给了玄宗,不然也难说吧。
玄宗防儿子跟防贼一样,闹到最后怎么样?安史之乱,自己的女人都护不住,惶惶如丧家之犬,被儿子尊了个太上皇,晚景凄凉。
肃宗到宪宗,似乎还行,真行么?
我相信,二郎你这话说得真心。要说呢,我要真做了也就做了。”
郑守义凝眉听讲。心曰,看看,看看,没错了吧。
李老三又话锋一转,说:“若是我,兄弟们应该能给我这个面子。但是我儿子呢?其实洵哥儿已经算好了,这几年好歹都在军中历练。就这,弟兄们还不是不服气。我做了这个,哼哼,将来我儿子接位么?接得住么?
就算我使劲活,给他铺路,这小子也放到边塞好好历练,凑合还有个人样,我孙子呢?生于深宫,长与妇人之手,狗屁不通,还坐得住么?
德不配位,那是害人害己。
早知如此,我何必当初呢。”
李老三说是这样说,但郑守义哪里肯信。
此时此刻,郑守义已经非常坚信自己的揣测,并且越想越觉着可行。只有李老三上去了,弟兄们才能各安其位。
本来该是大李,现在大李不在了,那就得李三顶上。
李洵那小崽子是万万不能成。甭管他本领高低,高低是不成。他上去了,还不得给爷爷们穿小鞋。
至于说李老三愿意不愿意?
哼哼,形势比人强。
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
再说,有这种好事,谁不肯?
酸丁最会装假。
回头找狗头军师商量商量。
刚才说到玄宗防儿子跟防贼一样,其实老黑也被稍稍触碰了一下。
去去去,不要乱想。
可是忍不住啊。
前面这次老张他们在振武军干的事,让他郑某人心里就很不是滋味。说错么不能说错,但是被人泼出去的那种感觉可实在不好。
这次老大想接卢八的班,他老黑也是没办法。不让他接让谁接?
可是郑某人心里就很舒服么。
奶奶地,这种感觉实在是一言难尽。
照李老三这么个说法,倒是皆大欢喜了。
“三郎放心。”郑守义按照自己的理解,准备给李老三吃颗定心丸,道,“其实你也不必带着辽王一起走。就在幽州,有俺看着,定出不了事。
你放心,你走是什么样,回来还是什么样。
咱兄弟几十年,我办事你还不放心么。”
这次李老三是计划带着大侄子李洵一起去山北的,郑守义看来就是不想给这小子机会搞事。李枢密却道:“胡说什么。我与大哥儿去,是免得他在这边添乱不假,但主要是想让他多多熟悉辽东。
中国之患,已不在西北,而在东北。
如果可以,我倒是想让大哥儿去山北做点事。”
“不不,不可!”这可把郑大帅又吓着了。
山北最容易出事,让李洵去那边,可不就是龙入渊虎入林,等哪天翅膀硬了,顺着大李当年的路来一回么?
“李三,咱丑话说到头里,就算张德那厮不想山北待着,我去都行,洵哥儿可不成啊。”看把老屠子急得,直接李三都叫出来了。
李枢密面色复杂地看了郑守义好半晌,再没多说什么,径起身告辞去了。
郑守义又开始纳闷,这算是说明白了,还是没说明白?
感觉都说了,又好像什么也没说妥啊。
这没头没尾的?送到门外看李三上马去了,郑大帅挠着光头苦思。
风中断断续续飘来李三吟诵的声音。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