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一日尽屠城中军民近二万。
同样是克城,同样是发机飞火,但是过程就大相径庭。
梁帝都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上火。
纵然攻克了枣强,但是东边的义昌却已完全被动。刘守光身死,卢龙稳居清池不出,摸索着舆图,朱三哥顿觉心灰意懒。
数月来,他的身体再次处在一种时好时孬的状态。他是看看身子爽利些,想要御驾亲征一把,争取解决一点问题。
不亲征不行啊,看看柏乡打得什么?再大的家底,这么败也受不起呀。
奈何走到魏博又开始犯病。
难。
难。
难!
李可汗死了,却上来了同样不省心的李老三。自家儿子又都不争气,做爹的只好勉为其难,为子孙披荆斩棘。可问题是与卢龙相争不是一朝一夕,梁帝千万不敢把自己搞垮了。
若河北不平自己先走,嘿,怕不是大梁就要步了西蜀的后尘。
昔年汉昭烈身后好歹还有个诸葛亮,他朱三呢?有谁?
敬祥?目光在老伙计身上转了两转,梁帝不禁摇头。
老敬做不了自己的诸葛丞相。
放眼天下,世间也再没有诸葛亮喽。
当然,就算是有诸葛亮,就一定是好事么?
他朱三是谁,他是当时曹公。
“敬公。”丢开这些乱七八糟的私心杂念,梁帝终究是不大甘心就此放弃,道,“让杨师厚与贺德伦合兵,进攻清池。”
……
得知杨师厚东进,郑大帅立刻做好了撤退的准备。
好在他是全骑豪华阵容,只要自己不浪,杨师厚拿他也没辙。
杨师厚从西边过来路程不远,又是新胜之军,气势汹汹地也让骑兵做前军开路。刘守光兵变身死,郑守义心里不快,对接纳了叛军的梁军格外反感。侦知有梁骑在前浪荡,郑大帅便欲把梁兵做了出气筒。
郑守义亲自领队在梁军面前左扭右扭,欲将梁骑勾引出来咬下一口。怎奈何杨大帅用兵持重,害得他死活捞不着机会。
郑大帅尤不甘心,本着咬不着你我也恶心你的精神,锲而不舍。
总之,杨大帅一路走,郑大帅就一路晃,绝不让你痛快。
梁兵过境,那就是蝗虫过境。
自进入义昌以来,梁军开始因为顾虑这要跟小刘搞联合,好歹还算有点约束。待得知刘二没了,辽贼据了沧州,梁军可就彻底放飞了自我。这顿好杀好枪啊,一个德州,彻底完蛋。
东光的东边就是南皮,听说梁兵来了,得知大军没有死守的意思,满城百姓大包小包就往清池逃跑,真是夺命大逃亡啊。
可恼赶上今年的春雨不绝,沥沥拉拉的道路难行。
逃散的百姓好不容易赶到清池,却得到消息不许入城,要求转往再东边数十里的盐山去。
这也是没办法,梁军若继续向北,就得打到清池城下。李老三没有前出与梁军野战的决心,毕竟人家人多,自家兵寡,实力摆在这里,据城而守才是上策。那么多了几万张嘴,就非常影响城防。
毕竟,这次杨师厚、贺德伦是合兵五万过来,不敢大意。
爱民如子的李三郎好歹不忘初心,下令官府沿途设了粥棚施粥,算是冷春中给逃难的百姓有些许慰藉。至于有多少能够得活,那也是能听天由命了。
毕竟,人力也有穷时。
寒雨,似乎同样影响了梁军的行动。
化冻不久的泥土配合了春雨,道路泥泞,行走起来十分不便。
进入东光,杨师厚的大军就停下两天,等放晴才继续出发。
这里头究竟有多少是为了躲雨,又有多少是其他考量,不得而知。
三月十三日。
梁军进入南皮,与清池相距不足八十里。
三月十五日。
梁军于清池以南三十里停步,临水下营。这里与永济渠相通,军粮可以船运抵。杨大帅与贺德伦合兵只五万,没有许多人手看粮道,如此安排,就算是摆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
上一次兵围清池,还是多少年以前梁王朱全忠北征。
再算上早年葛从周那一次,这是梁军第三次打到清池城下。但是天下局势早已大变,豹子营这么一个小小的营头已经成为真正的庞然大物,成了挡在梁帝一统江山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眼中钉,肉中刺。
……
梁军大兵压境,卢龙要说并不陌生。
在豹军崛起的这一路上,尤其是在入塞的这段征程,可以说幽州汉子们就是靠踩汴兵立起来的。就在短短一年多之前,他们还在柏乡大破梁军主力,但是这次气氛却很不对。
军议上,开场仍是先由胖五郎介绍战局。
……总之,因李周彝为刺客所伤,兼西路亦需留兵,故其领兵一万未至。
杨师厚部二万,贺德伦所部淄青兵二万五,袁象先部五千。其中以杨部、袁部最为精锐。更需留意者,乃杨师厚破枣强时用了发机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