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们的这些小动作,哪能逃过朝廷派来的那些精明的官员的眼睛。一位负责调查的御史,通过暗中走访边境的百姓和一些士兵,渐渐掌握了李将领等人勾结外敌的证据。
那御史将证据整理好后,便上报给了宣德帝。宣德帝得知后,大怒道:“朕本以为这些将领皆是忠心报国之人,没想到竟有人做出这等叛国通敌之事,简直是罪大恶极,即刻将那李将领等人拿下,严审之后,按律惩处。”
随着这一系列的清查和整治,宣府镇以及周边边境地区的军队风气渐渐有了好转。士兵们知道朝廷这次是下了大力气整顿边防,都不敢再懈怠,认真操练,严守军纪。将领们也收起了那些歪心思,一心扑在巩固边防的事务上。
而那马六,最终被判定杖责五十,然后逐出军户,永不录用。他拖着被打得皮开肉绽的身子,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军营,成了个四处流浪的闲人,百姓们听闻他的恶行,都对他唾弃不已,他也只能在别人的鄙夷中苟延残喘,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边境防御或者君主关注边防的情况,且与大明宣德帝巡边与边防巩固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朝鲜李朝,当时边境也面临着女真等部落的侵扰,国王会派遣得力的将领驻守边境,并且时常督促边境地区修筑城堡、屯驻军队等防御工事。不过,朝鲜的边境防御多侧重于利用山川河流等自然地形,构建相对简单的防御体系,与大明宣德帝巡边这般亲力亲为、全面整治边防的情况不同,朝鲜更多是基于自身国力以及边境地理特点,采取相对保守的防御策略,体现出不同国家对边境投入以及防御理念的差异,朝鲜注重借助本土环境来保障边境安全。
日本当时处于室町幕府时代向战国时代过渡阶段,各地大名割据,边境概念更多是在各个大名领地之间。大名们为了防御其他领地的入侵,会在领地边缘修筑城堡,城堡周围设有护城河、高耸的城墙以及了望塔等防御设施,同时在城堡内屯驻自己的家臣和武士队伍。但这种边境防御多是为了应对内部的纷争以及小规模的外部侵扰,与大明为了抵御北方大规模的游牧民族而进行的边防巩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边境防御的目的差异,日本大名各自为政,更关注自身领地的安全。
法兰西王国在中世纪晚期,与周边国家存在领土争端,边境地区时常有小规模的冲突发生。国王会在边境地区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城堡内屯驻军队,并且通过道路将城堡相连,形成一种互相呼应的防御网络。不过,法兰西的城堡相对分散,规模也各有不同,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地形以及战略重要性来修建的,不像大明宣德帝巡边后打造出相对统一、系统的边防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结构和地缘政治环境对边境防御的影响,法兰西的封建领主制度使得边境防御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
奥斯曼帝国在其强盛时期,疆域辽阔,边境线漫长,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如欧洲的基督教国家以及亚洲的一些部落势力等。苏丹会在边境地区建立众多的军事据点,这些据点有的修筑在险要的山口、河边等位置,设有坚固的城墙、炮台以及兵营等设施,屯驻大量的军队,通过烽火台等方式传递信息,形成较为严密的边境防御体系。但奥斯曼的军事据点之间的连接相对松散,不像大明宣德帝巡边后对边防进行整体规划和巩固,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和庞大帝国治理模式对边境防御的影响,奥斯曼帝国多元的民族构成要求其防御体系具备灵活性。
小主,
俄罗斯当时正处于逐步崛起的阶段,面临着来自蒙古鞑靼人的长期威胁以及周边一些部落的不稳定因素,大公也重视边境防御,会在边境地区修筑土墙、木栅栏以及简单的城堡等防御工事,同时配备一定的兵力驻守。这些防御工事相对简陋,主要是考虑到当时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以及所面临的实际威胁,与大明宣德帝巡边后大力加强边防建设、完善边防设施的情况不同,体现出不同地缘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边境防御的影响,俄罗斯需在有限资源下保障关键地区的安全。
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在当时,各个城邦之间竞争激烈,边境地区时常有摩擦发生,不过其边境防御更多是从城邦自身的商业利益出发。城邦会在边境设立关卡和小型的防御据点,这些据点通常修筑在交通要道上,设有了望塔、城门等设施,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员和物资的进出,保障城邦的贸易安全以及税收征收,与大明宣德帝巡边着重于军事防御、抵御外敌入侵不同,意大利城邦的防御工事更侧重于商业管控,体现出不同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状况对边境防御的影响,其城邦以商业为核心,防御设施围绕商业活动进行布局。
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在当时,与周边的摩尔人等势力有着长期的争斗,边境地区局势紧张。国王会在边境设置大量的军事要塞,这些要塞修筑得十分坚固,有着高大的城墙、厚实的城门以及众多的防御塔,内部屯驻着军队,同时还储存着大量的粮草和武器弹药等物资。西班牙的军事要塞与大明宣德帝巡边后巩固的边防一样,都是为了应对长期的边境威胁,不过其功能更偏向于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据点,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而大明的边防则是强调整体连贯性和协同防御,体现出不同军事战略和地理环境对边境防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