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一年,大明的天下正处于一片蓬勃发展之态,成祖朱棣的宏图伟略不断在这广袤的山河间铺展。南方之地,诸多区域虽已归属大明治下,然那地处偏远的西南一隅,却依旧有着诸多繁杂之事亟待梳理。贵州之地,彼时聚居着诸多不同的部族,各有其风俗习性、治理之法,虽与中原时有往来,可总归是有些各自为政,政令难通,赋税难收,治安亦时生乱象,仿若一盘散沙,亟待有人去将其规整,使其真正融入大明的一统江山之中。
《明史·地理志》载:“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永乐十一年置。”简简单单一句话,却道出了这一重大举措的关键所在,设贵州布政使司,意味着朝廷要在此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上承朝廷旨意,下理地方诸事,让贵州这片土地能如中原之地一般,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赋税得以合理征收,政令得以畅行无阻,也为围绕“1413年我 设贵州布政使司”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满是变革与磨合、关乎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历史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
我本是京城礼部的一名小吏,名唤徐文远,生得面容清瘦,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双目明亮有神,仿佛藏着无尽的聪慧与热忱。自幼便饱读诗书,对那经史子集、礼仪典章颇为熟悉,一心想着在这礼部之中,凭借自己的学识,为朝廷效力,将那礼仪之道、王化之德传扬四方。我性子温和,却又有着一股执拗劲儿,一旦认定了是对朝廷、对百姓有益之事,便会想尽办法去促成,哪怕遇到诸多阻碍,也绝不轻言放弃,可未曾想,这执拗的性子,竟让我与这贵州布政使司的设立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这其中的曲折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一日,我正在礼部衙门里整理文书,忙碌间,听闻上司们在商讨着西南诸事,说是贵州那地方,近些年来越发显得混乱无序,各部族之间偶有纷争,对朝廷的政令也多有敷衍,长此以往,恐生大患,需得想个妥善之法加以整治。
我心中一动,想着自己平日里对地方治理之策也略有涉猎,或许能出些绵薄之力,当下便鼓足了勇气,朝着上司们所在的厅堂走去。到了厅堂门口,我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便迈步进了门。
屋内,几位大人正围坐在桌案前,你一言我一语地商议着,面色皆是颇为凝重。见我进来,上司张大人皱了皱眉头,问道:“徐文远,你不在外面做事,进来所为何事?”
我赶忙躬身行礼,说道:“大人,属下听闻诸位大人在商讨贵州之事,心中有一些想法,想斗胆向大人进言。”
张大人微微一愣,随后说道:“哦?你有何想法,说来听听。”
我清了清嗓子,说道:“大人,属下以为,贵州之地乱象丛生,根源在于缺乏一套统一且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如今各部族各自为政,朝廷政令难以深入贯彻,若要改变这一局面,不妨设立布政使司,如同其他地方一般,选派贤能官员前往,统筹治理地方诸事,如此一来,或可让贵州之地渐入正轨呀。”
我的话一出口,屋内顿时安静了下来,几位大人皆是一脸惊讶地看着我,仿佛不敢相信这话是从我这么个小小吏员口中说出来的。
片刻后,另一位李大人皱着眉头说道:“徐文远,你这想法未免太过理想化了,贵州那地方,部族众多,风俗各异,设立布政使司哪是那般容易的事,且不说选派官员的难处,单是让那些部族接受这一改变,便是个棘手的难题呀。”
我赶忙说道:“大人,属下也知晓此事困难重重,可若不尝试,那贵州之地便永远难以真正安稳,朝廷对那片土地的掌控也始终薄弱,还望大人三思呀。”
张大人听了,脸色一沉,说道:“徐文远,你不过是个小小的吏员,这等关乎地方治理的大事,自有圣上和诸位大臣们权衡考量,哪轮得到你在此妄加议论,莫要再胡言乱语了,出去做事吧。”
我心中虽有些不甘,可上司已然下了逐客令,我也只能无奈地退了出去,可心里却依旧惦记着这事,想着无论如何,也得找机会再劝劝上司们才行。
过了几日,我偶然间听闻朝廷有意选派官员前往贵州等地巡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理方略。我心中一动,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若是能跟着一同前往,实地考察一番,说不定能拿出更有说服力的建议来。
于是,我便向上司们请命,言说自己愿随队前往贵州,协助收集情况,也好为朝廷出份力。起初,上司们并不同意,觉得我去了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可经不住我再三恳请,加之想着多个人手或许也有些用处,便应允了下来。
我满心欢喜,赶忙收拾行囊,随着巡查队伍踏上了去往贵州的路途。一路上,我看着那沿途的山川景色,心中既新奇又感慨,想着这贵州之地,虽偏远却也有着别样的风貌,只可惜如今治理不善,才生出诸多乱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待进入贵州境内,那所见所闻更是让我深感此地治理之艰难。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服饰、语言,各自聚居在不同的区域,彼此之间时有摩擦,对我们这些朝廷来的人,也是充满了警惕与疏离。
我们先是到了一个较大的部族聚居地,当地的族长听闻我们到来,虽出面迎接,却态度冷淡,言语间颇多敷衍之意。
那族长操着不太流利的官话说道:“朝廷的大人们,咱这小地方,没啥大事,平日里也就这么过着,不用你们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