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0章 年 清君侧

再说那燕王朱棣,得胜之后并未懈怠,他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真正达成“清君侧”的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他一边整顿军队,安抚将士,一边派人四处打探朝廷的动静,准备寻找下一次出击的时机。

在这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苏逸时常会去城中的寺庙祈福,祈求上苍能早日平息这场战乱,让百姓们重归安宁。那寺庙里的香火比往日更加旺盛,前来拜佛求签的百姓络绎不绝,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和平的渴望。

一日,苏逸在寺庙中遇到了一位老秀才,那老秀才正对着佛像唉声叹气,口中念念有词。苏逸好奇,上前问道:“老先生,您为何如此长吁短叹呀?”

老秀才看了他一眼,苦笑道:“唉,老夫一生钻研学问,本想着能为朝廷效力,可如今这天下大乱,学问又有何用?只盼着哪方能早日胜出,让这世间恢复太平,也好让我等能安心做学问啊。”

苏逸听了,深有同感,二人便坐在寺庙的台阶上,聊起了当下的局势,越聊越是感慨,都觉得这乱世之中,百姓的命运就如那风中的浮萍,飘摇不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靖难之役依旧在持续,战火蔓延到了更多的地方,大明的江山处处都透着一股破败与萧瑟。农田荒废,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那景象实在是凄惨至极。

而在同一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亦是各有各的风云变幻。

在欧洲,法兰西王国正处于瓦卢瓦王朝时期,国王查理六世在位,可他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导致国家大权时常旁落,贵族们争权夺利,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各地时常爆发农民起义,抗议沉重的赋税和贵族的压迫,与明朝因靖难之役引发的战乱不同,法兰西的动荡更多源于内部的权力纷争和阶层矛盾,百姓们渴望的是减轻负担、获得平等的权利,而明朝百姓则盼着这场皇室内部的争斗能早日结束,恢复往日的太平。

英格兰此时也并不平静,正处于兰开斯特王朝与约克王朝交替的“玫瑰战争”时期,两大贵族家族为了争夺王位,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混战。这场战争使得英格兰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城市衰败,乡村荒芜,大量的贵族和士兵战死沙场,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相较之下,明朝的靖难之役虽也是争夺皇位的战争,但至少还有着“清君侧”这样一个看似正当的名义,且作战范围主要集中在大明的北方地区,没有波及全国,对整体国家的破坏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稍逊一筹。

在中东地区,奥斯曼帝国正处于巴耶塞特一世统治时期,这位君主致力于对外扩张,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征服周边的领土,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不过,在扩张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民族和宗教融合的问题,时常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去安抚新征服地区的百姓,维持统治的稳定。与明朝内部的靖难之役相比,奥斯曼帝国是向外发展,通过战争来增强国力,而明朝则是陷入了内部的消耗之中,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印度,德里苏丹国已经走向衰落,各地的封建领主割据一方,不听从中央的号令,时常发生混战。同时,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教派冲突不断,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既要遭受战乱之苦,又要面临宗教纷争带来的困扰,远不如明朝在太平时期有着相对统一的文化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哪怕是在靖难之役期间,百姓们心中也依旧向往着大一统的和平生活。

在日本,室町幕府的统治下,虽然国内没有大规模的战乱,但各地的守护大名权力过大,时常与幕府将军产生矛盾,导致政局不稳定。而且日本当时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多是模仿借鉴,尚未形成自己独特且成熟的文化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发展相对缓慢,与明朝在文化繁荣、经济多样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更不用说此刻明朝正经历着靖难之役这般重大的历史事件,整个国家都在动荡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苏逸依旧在北平城中艰难地维持着生计,他看着这满目疮痍的世道,心中满是对和平的期盼。那曾经热闹的街市,如今变得冷冷清清,偶尔有几个行人走过,也是神色匆匆,满脸疲惫。苏逸时常会想起过去那些安稳的日子,想着何时才能再回到那样的时光,可他知道,这一切都要看这场“清君侧”的靖难之役最终如何收场。

他只能在这乱世中,守着自己的木匠铺子,守着那份对生活的希望,盼望着有朝一日,大明的江山能够重归平静,百姓们能再次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而他也能继续安心地做着木工活,用自己的手艺为这世间增添几分温暖与美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靖难之役的战火还在燃烧,苏逸的故事也还在这乱世之中继续着,成为了那个动荡时代无数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承载着人们的悲欢离合,见证着历史的滚滚车轮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