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采矿依旧是一份极为辛苦且危险的工作。
井下到处是瓦斯,随时可能出现透水,冒顶,塌方等事故。
随随便便一处小小的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事故。
能到簸箕沟讨生活的人,依旧是咬铁嚼钢的硬汉子,一般人根本吃不下这份苦。
改革开放后,簸箕沟的一些小煤矿承包给了个人,老板们急缺人手,就四处招工。
而周边地区的农民,单靠种地手里一直紧巴巴的,就纷纷来到簸箕沟干活。身强力壮想多挣钱的,就下井挖煤,不想下井的就在地上装车,即便是农闲过来搞副业打零工的人,也能挣不少钱。
簸箕沟还有句俗话,穷奔井下,富上矿山,簸箕沟的确是能改变命运的地方,所以,沙城县的好多人,也到了簸箕沟讨生活,闯世事。
从沙城县出发,横越腾格里沙漠一千二百里,才能到簸箕沟。
虽然听起来有千里之遥,可沙城县和簸箕沟地区的联系,自古紧密。
明清时期,朝廷官府为经营西北的战略考虑,鼓励沙城县的人们饲养役使骆驼,作为西北最重要的运输工具。
骆驼可以长距离运输大量货物,是西北地区经济繁荣必不可少的沙漠之舟。
打仗的时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强有力的运输力量,再厉害的军队也得打败仗。
骆驼力气大,耐力好,饲养也相对简单,它们可以七八天不吃东西,十几天不喝水,依旧能在大漠中驮运沉重的货物。
而沙城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是饲养骆驼的绝佳牧场。
于是,沙城县从明朝就开始大量饲养骆驼,巅峰时期达到了十万峰,比沙城县的人口都多。
沙城县的精壮汉子,拉着骆驼横越腾格里沙漠,走州过府地贩运货物,成了西北有名的骆驼客。
虽然内蒙古和新疆也有饲养骆驼的牧民,可他们靠骆驼的皮毛肉奶就可以自给自足,并不喜欢餐风宿露的当骆驼客。
沙城县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当骆驼客虽然辛苦且危险,却是比种地强得多的营生。
张永泰的祖上就是有名的驼商,常年组织驼队,穿行大漠,挣下了偌大的家业。
沙城县的骆驼客,走得最多的路线就是横越腾格里沙漠去内蒙古和宁夏。
每到冬天,好多骆驼客就专门驮运簸箕沟的煤炭,贩卖到周边人家。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