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曾经六国称我秦军为虎狼之师。”

皇子们开始思考,并不情愿地点了点头。“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不应继续修路吗?”

秦皇扫视了一圈,摇摇头。眼前的这些年轻人虽聪明,但无人具备惊人的才华。

他转头望向阿民,“那你来说,这条路能带来怎样的利益。”

阿民自信满满,“陛下,宽敞结实的道路将改善商旅运输,促进贸易发展。税款增加只是其中一个小好处。此外,更通畅的物资流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更丰富的日常生活,最终推动人口增长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良好的道路使咸阳工坊的产品能更快流通,从而 ** 地方经济和就业,形成良性循环。”

秦皇听后笑了笑。如此长篇大论,终究还是在强调忠君爱国之心。

阿民补充道:“即使看似高昂的投资也会在几十年间收回,并带来更多收益。商人看重的是短时的金钱,而我所考虑的是长远的利国利民之道。”

嬴政深思。他的策略似乎不仅是在讲修路,而是传递了一种治理理念。他知道眼前的年轻人正思索这些问题的意义。

“《荀子》曾言:强国之路在于节用富国。可是开源节流就足够了吗?”阿民摇摇头,“我不认同这种方法。因为如果大河满溢,而支流枯竭,整个水系都将受到影响。贵族享受丰厚的生活,百姓依旧贫穷不堪。这不是治国的理想之道。”

于是,阿民从邻座取下了将羽的装饰珠。将羽着急地喊道:“那是我的宝珠!怎么你拿走了!”

“男儿不应这般计较。”阿民用这颗珠来比喻,“正如大河滋养无数小河,若国家财富无法普惠于民,终将失去民心。”

说到这里,秦皇若有所悟。

“你说得对。那该怎么办?”

刘辉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焦急地追问。

张良神色严峻,不自觉流露出对对方的钦佩之色。

老师毕竟是老师,高瞻远瞩,洞悉一切无人能及。

“必须适时调度资源,令江河重新通渠泄水,润泽万民。”张良拿出那颗珍贵的玉珠,轻轻放在案上。

“整个帝国若没有外力推动,便是如此停滞。”

“它日渐迟缓,最终停摆不动。”张良轻轻推动,玉珠缓缓滚动后停在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