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是一位年约五旬的老者,他身穿锦衣华服,手持节杖,神情恭敬中带着几分傲气。
“公孙大人愿意归顺天子,但请求保留部分兵力以自卫。”使者说道。
刘禅闻言,眉头微皱。
他知道,公孙渊这是在试探他的底线。
于是,刘禅沉声说道:“公孙渊若真心归顺,当率全城军民出降,不得保留一兵一卒。否则,便是抗命不遵,朕将亲自率军攻城!”
使者闻言,神色大变,他没想到刘禅竟会如此强硬。
最终,他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离去。
公孙渊不愿意投降,那汉军便也不再等待,当即开始攻城了!
汉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将蓟县团团围住。
城墙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连日来战斗的惨烈,残破的旗帜在风中无力地飘扬,仿佛是这座孤城最后的挣扎。
守城的士卒们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了疲惫与绝望。
他们已经多日没有合眼,饥饿与困倦折磨着他们的身心,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不得不坚守在这座摇摇欲坠的城墙上。
公孙渊站在城墙的一角,目光深邃地眺望着远方。
他的面容虽然平静,但内心的焦虑却如同潮水般翻涌。
魏国已经败退,汉国大军如日中天,连大汉天子刘禅都亲自督战,他公孙渊似乎真的已经没有了任何翻盘的机会。
然而,作为一城之主,他不能表现出丝毫的软弱。
他必须振作起来,鼓舞士气,哪怕只是做最后的抵抗。他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坚定而有力:“守城!”
这一声令下,士卒们虽然心中充满了不情不愿,但也只能咬紧牙关,再次拿起武器,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攻城战。
汉军的攻势如同狂风暴雨般猛烈,战鼓声、呐喊声震耳欲聋。
投石器将巨石抛向城墙,每一次撞击都让城墙摇摇欲坠。 万界守门人
士卒们拼尽全力,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汉军的进攻。
他们的箭矢如雨点般落下,试图阻挡汉军的步伐。
然而,汉军的攻势却越发猛烈。
他们利用云梯和攻城车,不断向城墙上攀爬。
士卒们虽然奋勇抵抗,但终究还是无法抵挡汉军的如潮攻势。
大汉天子亲临,翻身的机会或许就在眼前,每一个汉军士卒,都像是打了鸡血一般,悍不畏死!
一处城墙被攻破,汉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公孙渊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壮之情。
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他拔剑出鞘,高呼着冲向汉军,仿佛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扞卫这座孤城的最后尊严。
士卒们也被他的勇气所感染,纷纷拿起武器,与汉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然而,尽管他们拼尽全力,但终究还是无法改变败局。
汉军的人数实在太多,他们的攻势如同潮水般无法阻挡。
最终,公孙渊被汉军俘虏,蓟县也彻底落入了汉军的手中。
在被押往汉营的路上,公孙渊回首望着那座残破的城墙,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
这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他的梦想、他的荣耀、他的一切,都随着这座孤城的沦陷而烟消云散。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他公孙渊,岂能为奴为婢?
公孙渊占据幽州的日子,如同冬日里的薄冰,短暂且岌岌可危。
他的统治如同暗夜中的烛火,摇曳生姿却终归熄灭。
刘禅没有丝毫的犹豫与怜悯。
他下令,即刻将公孙渊囚送至东市,执行斩首之刑,以此昭告天下,叛逆者终无好下场。
东市的刑场上,寒风凛冽,围观的人群静默无声,只听得见公孙渊沉重的呼吸和刀锋出鞘的锋利声响。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直到刀光一闪,公孙渊的生命便如落叶般凋零,他的故事也随之埋入了历史的尘埃。
随着公孙渊的死亡,幽州这片土地终于彻底回到了汉军的怀抱,结束了短暂的分裂与动荡。
刘禅深知,要真正稳固幽州,光靠武力远远不够,还需赢得民心。
他亲率文武百官,踏入蓟县,开始了他的安抚之旅。
蓟县城内,百姓们夹道相迎,他们的脸上既有对未来的期许,也有对过往战乱的恐惧。
为了缓解百姓的饥饿之苦,刘禅下令开仓放粮,一时间,蓟县的粮仓前人头攒动,粮食如流水般涌入千家万户,温暖了无数颗颤抖的心。
同时,刘禅还特意接见了当地的士族豪强,以礼相待,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展现出一位明君应有的胸襟与气度。
要稳定幽州,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这片土地。
小主,
毕竟,过个一两年,南下灭魏,还需要依仗幽州的后勤。
在广阳郡的局势逐渐平稳之后,刘禅决定继续南下,前往涿郡。
涿郡,这个对于大汉来说意义非凡的地方,这是先帝刘备的龙兴之地。
抵达涿郡的那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刘禅在涿县大堂中召开了盛大的集会,邀请涿郡刘氏之人前来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