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进退维谷,洛阳粮尽!

蜀汉 雨落未敢愁 2417 字 1个月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子刘嗣端坐在上首,他年纪虽轻,却已显露出非凡的气度。一身太子袍服,金线绣边,玉带束腰,更显其尊贵身份。他的面容清秀,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智慧。作为大汉天子的嫡长子,他自幼便受到严格的教导和培养,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更何况,他的母亲乃是皇后,皇后又是名将张飞之女,这样的家世背景,让他在前线更能聚拢人心,成为元从派的主心骨。

在下首,端坐着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慈祥的老者,那便是丞相诸葛亮。他身穿一袭素袍,手持羽扇,神态从容不迫,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的眼神深邃而睿智,透露出对天下大势的洞察与把握。在他的身旁,一干文臣武将或站或坐,个个神情肃穆,静待诸葛亮的指示。

此时,诸葛亮轻轻摇了摇手中的羽扇,对着太子刘嗣行了一礼,声音沉稳而有力地说道:“太子殿下,魏军这段时间准备春耕,但练兵之事一直未停。他们企图以农耕为掩护,暗中积蓄力量。我等必须早做打算,以免被动挨打。诸位有何良策?”

话音刚落,下首的文臣武将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有人主张直接出兵攻打,打乱魏军的春耕计划;有人则建议派遣间谍潜入魏军内部,破坏他们的练兵计划。然而,这些建议都被诸葛亮一一摇头否定。他深知,魏军实力不俗,若贸然出兵,恐怕会陷入敌军的埋伏之中;而派遣间谍,风险也极大,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亮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最后落在了太子刘嗣的身上。他微微欠身,询问道:“太子殿下,您有何高见?”

刘嗣沉默片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未来的战局。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说道:“丞相所言极是,魏军实力强大,不可轻举妄动。然而,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以为,我们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搅动洛阳的舆论,让魏军内部产生分歧;另一方面,扰乱他们的春耕之事,让他们无法安心练兵。同时,在各个关口驻扎强兵,防止魏军偷袭突围。”

诸葛亮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点了点头,说道:“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此计既稳妥又有效。我们便按照殿下所说的去做。”

说罢,诸葛亮当即命人前去洛阳搅动舆论。他深知,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在魏军内部产生分歧,他们的战斗力将会大打折扣。同时,他又派遣了一支精锐部队,前往魏军的春耕之地,进行袭扰和破坏。这支部队神出鬼没,让魏军防不胜防。

在部署完这些任务之后,诸葛亮又亲自率领一支大军,前往各个关口驻扎。他深知,关口是魏军偷袭突围的必经之路,必须严加防守。他亲自督战,激励士气,确保万无一失。

此时的武德县,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文臣武将们各司其职,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充分的准备。而太子刘嗣和丞相诸葛亮,则坐镇中军,指挥若定。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

时间如细沙般从指缝间悄然流逝,冬天的寒意似乎也随着那渐行渐远的北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春天的脚步,轻盈而坚定,正悄然临近。在这冬去春来的交替之际,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复苏的迹象愈发明显。

黄河南岸,那条曾被厚冰封锁的大河,如今已显露出勃勃生机。冰块在春日的暖阳下逐渐融化,碎裂成大小不一的浮冰,随着河水潺潺流动,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些碎冰如同游动的银色巨龙,将黄河南北两岸重新隔绝开来,又似是大自然的一种宣告,预示着新的季节、新的开始。河面上,偶尔有几只早归的水鸟掠过,它们或低飞戏水,或高声鸣叫,为这解冻的河流增添了几分生气。

大地上,一抹抹嫩绿正悄悄探出头来,草芽儿们似乎憋足了劲儿,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想要一睹这春日的盛景。远处,柳树也抽出了嫩芽,细长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少女的秀发,柔美而充满生机。然而,在这春意盎然的景象中,洛阳城却像是一片被阴霾笼罩的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