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多的内战,致使河湟大乱,吐蕃所属管制力量纷纷撤出。被掳掠奴役了近百年的唐朝百姓看到了回归希望,一致团结起来驱逐城内吐蕃官员,向就近的大唐藩镇请降。
就在尚婢婢退归鄯州后,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区)、原州(今宁夏固原)、安乐州(今宁夏同心),以及石门关、驿藏关、木峡关、制胜关、六磐关、石峡关、萧关守军先后派人向大唐请降。
宣宗委派太仆卿陆耽出任宣谕使,赶赴西部边陲,统一指挥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等边防藩镇出兵受降。
六月,泾原节度使康季荣,收回原州及除萧关外的其余六关。
七月,灵武节度使朱叔明收回安乐州;邠宁节度使张君绪收回萧关;凤翔节度使李玭收回秦州。
至此,三州、七关重归大唐版图!
八月初八,朝廷举行盛大仪式,隆重欢迎失地重归!
来自河陇的千余代表兴高采烈进入长安,宣宗莅临延喜门城楼亲自接见。人们欢呼雀跃,脱掉胡服换上大唐衣冠,山呼万岁!
仪式结束,朝廷当众颁诏:“招募百姓开垦三州、七关农田,五年内不收取任何赋税。京城罪犯凡判处流刑的,一律发配到这十个地方服役。泾原、邠宁、灵武、凤翔所属将士能在戍守之地耕田的,所需牲畜、耕具均由国家解决。镇守三州、七关的将士每两年一轮换,期间衣粮加倍供应。沿途设置堡垒、卡口,凡从内地到边镇经商贸易,及传递将士书信、衣物的人员一律放行。山南、剑南边境,有被吐蕃占领州县的,也应量力收复。”
大中五年(851年)正月,沙州刺史(甘肃敦煌)张义潮,遣使前往长安请降。
小主,
张义潮原为沙州豪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汉人、母亲是粟特人,在当地有着较高影响力。
大中二年(848年),他率领全副武装的追随者来到沙州城门示威,得到城内唐人全体响应,遂演变为声势浩大的起义。为数不多的吐蕃军队丧失抵抗勇气弃城而逃,张义潮占据沙州,派出十队使者分赴长安报信。
沙州距长安远隔千里,到处是沙漠戈壁,还时常会遇到游弋的吐蕃骑兵,路途充满风险。
这十队使者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只有一支平安到达长安,将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事情奏报宣宗。
宣宗大为鼓舞,整个朝廷也为之振奋,当即任命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
不久,捷报再传。
张义潮以沙州为据点,趁论恐热与尚婢婢鏖战不休,无暇他顾之际,接连攻陷瓜州(甘肃酒泉瓜州县)、伊州(新疆哈密市伊州区)、西州(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甘州(甘肃张掖市甘州区)、肃州(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兰州、鄯州(青海乐都)、河州(甘肃临夏)、岷州(甘肃岷县)、廓州(青海贵德县)十一州,派他的哥哥张义泽,携带十一州图籍入朝拜见。
丢失了近一个世纪的河湟,全部返归大唐!
大中五年(851年)十一月,大唐在沙州设置归义军,令张义潮担任节度使,兼任十一州观察使。
挑起吐蕃内战的罪魁祸首论恐热,则在张义潮与尚婢婢的继任者拓跋怀光联合打击下穷途末路,于咸通七年(866年)被拓跋怀光抓获处死,将其首级传送长安。
河湟的回归虽缘自吐蕃自身的衰落,是上天赐予大唐的厚礼,但宣宗君臣牢牢把握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无论是接收领土还是政策支持,都考虑的精当充分,落实的有条不紊,确保了河湟地区的顺利接收与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