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人商议后,大家都同意了这个计划。

救助众生本来就是他们一直以来的理念。

林青山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写信告知父亲和干妈这些想法,并提到了让妻子杨柳带着儿子去北京的事情。

### 时间:1964年8月20日

“父亲、干妈……”

信中解释了一些原因,并且请求父亲和干妈协助安排妙蕊九月初前往北京参观的事项。

信写完后收了起来,准备次日到邮电局发送加急件。

### 第二百十八章 参观团入京

林青山在9月10日收到父亲回信。

父亲不仅对孤儿院的问题已经着手处理,并表示很快会提供具体信息。

另外信中还包括了一张妙蕊以参观团成员身份访问北京的邀请函及飞机票,时间定在9月28日,附上一张特别进入机场的通行证。

一切都顺利安排好了。

然而天气却并不给力,9月的降温提前到来,导致玉米收割推迟到16号才开始,直到中秋前一天(20号)全部收获回来。

接近1200亩的玉米以及随后几天完成的1700亩大豆收割,都顺利完成。

联系好粮库,解决了晒粮问题,粮库帮忙处理并装车,赵常山又收到了近四万元现金和一些粮食票证。

### 准备出发

30号抵达北京是为妙蕊提前做好一切安排,9月28号这天很快就来到了。

早餐过后,林青山忙着将所有行李装车,带上了面粉、玉米面、松子、山菇以及肉干腊肉等食物。

此外还带了一沓儿北京市粮食总站的提粮票,抱着儿子上路。

车上准备了足够一家人在京城使用衣物,估计衣服可能用不上,因为小家伙的魅力实在太强了——刚一岁多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外加上奶音和颜值,简直让人着迷。

乘机时间为上午11点,下午2点半到达北京。

飞机装满货物,赵常山出示通行文书后,直接引导至一架早已装货完毕即将起飞的客机旁边,顺利卸载行囊。

这次乘坐驾驶舱后面的工作人员席,座位不多。

飞机乘客里包括几名陪同家属。

当被询问职业背景时,有人问及妙蕊丈夫职务时,妙蕊简单答道: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