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他十余处缺口却伤亡了上百人。
说到这兴京人说话的语气中都是神奇的,“知道吗?陈助讲堵的那个缺口是整个兴河堤坝最大的一个缺口,而且水流最急。”
这件事确实很神奇,连律国的探子都认为确有神奇因素在内。
而后面的事就更神奇了,陈恪唱歌,“兴河的水啊清又清,果我腹来解我渴,天上的雨啊似甘霖,孕育万物福人间。”
堤坝上数万人跟着他唱,声震苍天,老天爷听见歌声后甚是不好意思,急忙减少雨量,暴雨变成了绵绵细雨,又渐渐地停了。
这个传说就太神奇了,但兴京人相信这个传说,数万人齐声高歌,现场经历者多了,绝对没有假。
而律国的探子也认为挺神奇,经过多方探听肯定这个神奇后报给律宗明。
律宗明沉思半天说句话,“陈恪不能留。”
张俭叹口气回道:“如能为我律国所用...”他提醒。
律宗明哼一声回道:“他若来我律国,我把南相让给他。”
他倒是求才若渴,表态将自己的位置让出来给陈恪,还把肥祥找来探讨这种可能性。
肥祥与陈恪是老熟人,两人结识于定军城,还一起钻过山沟打过埋伏,虽是敌对关系但友情深厚,肥祥来到兴京就去找过陈恪。
他俩喝过两次茶,肥祥对陈恪有所了解,他不认为陈恪会投奔律国,坦诚道:“他对我律国倒没多大敌意,认为都是炎黄子孙,只是兄弟分家而已。”
肥祥的这句话勾起了律宗明和张俭的希望,陈恪有投奔律国的可能性。
但肥祥的下句话却打消了他俩的念头,“可他认为兴国是大兄是正统,律国想要彻底实施统一管理就必须向兴国学习,否则很危险。”
肥祥再次重申陈恪的看法,律国存在民族反抗的潜在风险。
在这个问题上张俭完全赞同陈恪的观点,还向律宗明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律兴两国势均力敌,但我国确实存在多民族问题,这些民族不能融入契丹族,存在极大的隐患。”
张俭是汉人,不认为汉人会对契丹人的统治造成危险,因为汉人与契丹人已经融合了。
律国重视儒学,许多契丹人学习儒家文化,许多汉人在律国朝堂上当官。
而东北的女真人、渤海人和草原的蒙古人却未能与契丹人融合,他们仍处于部落状态,在文化上排斥儒学,在政治上敌视大律王朝,只臣服于大律铁骑之下而已。
可当他们连结起来就不一样了,陈恪说过这话,张俭认为他说的对。
可这事是他们回国以后考虑的事,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对付陈恪,在这个问题上律宗明和张俭意见不一。
律宗明想除去陈恪一了百了,但张俭反对。
两人争论了一会,律宗明采纳了张俭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