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发现了,长在木段断口位置的天麻会长的更好些。

于是便顺理成章改了菌窝的埋植方式,不再是之前方方正正的菌窝。

而是改成大约七十厘米左右宽,五米长的起垄式菌窝。

还别说,这样确实大大方便了后续的采挖和定植。

入冬了,也就到了舒苗心中早早定下的查看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土层被扒开,她惊喜的发现两个菌窝都多多少少出了些麻种。

种子是空间出品的那块菌窝,统共出了有一斤麻种的样子。

相比于空间内动辄每个两平方菌窝出十斤麻种的高产,这产量简直低到令人发指。

至于另一块菌窝,只稀稀拉拉出来十几颗麻种,一共加起来都不知道有没有二两。

虽然这个收获很惨烈,但至少没有出现71年绝收的情况。

详细记录下数据,舒苗紧接着进行下一轮实验。

先是在栎树林中开辟了一块新的菌窝,放好带着蜜环菌菌丝的木段和此次出品的麻种,覆土等待。

至于原先两个培养种子的菌窝,则继续撒上空间出品的种子,等待下一波成果。

期间王大夫兴致勃勃找她分享个好消息,说是外省一位乐姓医生在室内无性繁殖天麻试验成功。

见舒苗不解,王大夫还耐心与她解释了一番什么叫有性繁殖,什么叫无性繁殖。

舒苗一代入空间内开花结果并成功繁育“米麻”的流程,瞬间就明白了有性繁殖一词。

那就是说,野外种下的那些麻种再长大,就是无性繁殖流程。

可问题是种子从何而来?

随着王大夫的科普,她才知道现在的人们会从野外寻找生长的野生天麻,挑选其中的小白麻(个体较小的天麻)和米麻(更小的天麻个体)作为种麻用于无性繁殖。

这些野生的小白麻和米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生长发育成新的天麻植株,是无性繁殖的种源。

也是因此,舒苗才了解到“米麻”一词是个早就有的词汇。

而她与王大夫一直念叨的麻种,就只是个体更大些的白麻。

天麻开花后结的果子,还有个更加准确的名称——“蒴果”。

想到那小小的一粒果子里,竟暗藏着上万颗小种子,这个名确实蛮符合它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