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墙夼水库上游五莲县境内袁家庄村

家乡美01 山东人秦 2813 字 3天前

一户袁姓人家从山西老家出发几个月后,来到现今老袁庄村这块地,见这里土地开阔,又有河流,用水方便,于是在这里建造房屋,安置下来。之后又陆续迁来多户人家,人口繁衍,渐渐形成一个小村庄。因为袁姓人家第一个来到村里,所以村子被称作袁家庄,俗称袁庄子。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村中人口增多,原有的村庄显得有些拥挤,部分村民迁往村西北建房居住,形成一个新的村落。因为新村是从袁庄子分出去的,大部分人又都是袁家的后人,所以被称为新袁庄。而原来的袁庄子为了与其相区别,改称老袁庄。

老姆庙

老袁庄村中,距海河北岸200米处坐落着一座老姆庙,旧称海神庙,又叫观音庙,是古时渔民出海打鱼前祈求神明保佑的场所。

老姆庙内建有正殿和两个偏殿,庙门两侧是形象威武凶悍的哼哈二将,哼名叫郑琪,哈名叫陈轮。大门外侧两边角楼里分别供奉着土地爷和文昌帝君。院内正中央是一座铁铸的三级“宝塔”,塔面漆成黑色,金色的纹饰使宝塔庄严而神圣。宝塔寓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正殿两旁有两株大枣树,据说是在修建庙宇时所栽,距今已有170多年,现如今这两棵树已被天津市政府列为“古树”,受到保护。正殿的大门上挂着金色的匾额,上书“广佑群黎”四个金字。殿中正襟危坐着老姆娘娘。殿内同时在左右两厢还供奉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送子娘娘等诸位菩萨。院东侧的武圣殿里供奉的是武财神关羽、药王神以及民族英雄岳飞。

老姆庙布局严谨,庙舍建筑古朴凝重,青砖、青瓦、红柱、红厢,将传统建筑特色与民俗特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古往今来,附近很多百姓逢年过节会到老姆庙上香朝拜。每年阴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生日和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萨的生日之际,村里还会自发组织庙会活动,周边村子的近二十支花会队伍会在庙前进行花会表演,吸引数千名群众观看,场面十分热闹。

老姆庙的传说

现如今的老姆庙是后人重修的,而它最早是何时修建,已无人知晓。在老袁庄村,关于老姆庙的由来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种说在明末清初之际,福建省有一位刘姓商人,雇了几条大船来天津贩运货物。有一天,海上忽然刮起飓风,几条大船在大风浪中飘摇,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危急关头,刘姓商人和船上所有船工跪在船头向天祈求:“如果老姆奶奶能保佑这几船的人、货平安脱险,我们将在船泊停靠的第一锚地修一座老姆庙,感谢老姆奶奶。”祈祷过后不久便风平浪静了,最后大船平安驶进海河。

小主,

后来一天晚上,又忽然刮起大风,几条船无法前进。于是刘姓商人通知船员们全都上岸休息避风,有一位船员提醒他——你曾许愿在下锚的第一锚地建一座老姆庙,刘姓商人这才想起当初的誓言。他来到船只抛锚停靠的地方,即今天的无瑕街老袁庄,找到村里的乡绅,把在海上遇难得救的经过给他们讲了一遍,恳请乡绅在海河岸边给他一块土地建庙。乡绅们看到刘姓商人一片虔诚,就在海河边上给了他一块土地,修建了老姆庙。

另说,建造老姆庙的是明朝时的一些山东人。一次他们随船来天津时,在途中遭遇暴风雨,船只在黑夜中迷失了方向。正当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原来挂在桅杆上已经熄灭的灯笼突然亮了起来,闪烁着火红的光泽。当时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遇到危险时如果桅杆上的红灯突然亮起,便是老姆奶奶显灵,大家可以平安无事、逢凶化吉。看到红灯亮起来后,船老大马上命令伙计们解开缆绳,任由小船随风漂流。最终,船只平安地漂到现在老袁村的海河岸边。后来,这些山东人合力建起老姆奶奶庙,以报答老姆奶奶的救命之恩。

战斗英雄黄殿发

老袁庄村生活着一位老英雄黄殿发(1920年生),一提起他的名字,上年纪的村民们总会交口称赞,流露出钦佩的表情。

黄殿发从小生活在老袁庄村,小小年纪就知道为父母分忧,家里的农活总是抢着干,希望能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多为父母减轻些负担。日子虽然过得很紧张,但好歹还能生存下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老袁庄很快成为敌占区,日本人强迫村民给他们种植水稻,还时不时以搜捕抗日分子的名义到村里骚扰,村民们终日生活在恐怖气氛中。

日本人的“巴嘎”与巴掌,如阴云般笼罩在黄殿发的心头,他也曾问过村里的长辈,为什么几个日本人就可以任意驱使打骂大家,长辈总是默默抽一口旱烟,耻于回答。后来,黄殿发懂了,对侵略者来说,弱者就是凌辱的对象,想不被继续欺负下去,就要将侵略者永远地赶出家乡,赶出神州大地。

抗战胜利后,黄殿发参加了驻守在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部队,日本占领时期他年龄还小,现在长大了,终于可以端起枪保卫自己的祖国,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日本鬼子进中国这种惨剧在次发生。可是,日本人虽然被赶跑了,国民党却一心想要独掌政权,不久向共产党发动进攻,挑起了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