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外地的谢晦得知兄长们的死讯,悲愤交加,率部起兵反叛。
刘义隆知道谢晦的能力和势力,如果让别人带兵未必能灭了他,于是他想到了檀道济。
一纸诏命,檀道济来到了金陵皇宫,刘义隆看着威风凛凛的檀道济说道:“檀爱卿,父皇在世,常常夸赞将军您忠勇盖世,天下无双。朕知道徐羡之他们诛杀两位皇兄,如今已经畏罪自杀。你是被迫参与政变,朕体察你的难处,所以没有追究你。如今朕没有难为谢晦,可是这个贱骨头却起兵谋反。朕没有抛弃他,他却要抛弃朕,朕很为难啊!爱卿您是三朝元老,国之柱石,朕很年轻,没有治国经验,这件事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刘义隆的话软中有硬,硬中有软,檀道济如果表现出同情和支持谢晦的意思,他肯定活着走不出皇宫。
“皇上,徐羡之发动宫廷政变,臣无法阻止,只好参与其中。但是谢晦不思皇恩,不感谢皇上的宽宏大度,起兵谋反就是对国家不忠,臣愿意亲付战场,把谢晦生擒献给皇上。如若不从,臣就把他的脑袋交给皇上。”
“檀爱卿,你真是国之柱石,朕准了!等你凯旋,朕给你庆功。”刘义隆抚掌大笑。
刘义隆遂命檀道济领兵一万平叛。
檀道济念及旧情,本想劝降谢晦,然而谢晦决心已定,两军交战,终是檀道济得胜,谢晦兵败被杀。
至此,朝廷内外再无一人可以制衡刘义隆,他成了真正意义的皇帝。
只是徐羡之、谢晦、傅亮多次在危难之中救了刘裕。
他们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不世之功,被刘义隆一扫地光,彻底打入十八层地狱。
傅亮的后勤保障工作非常出色,多次在危难时刻雪中送炭,保证大军的粮草和兵员。
徐羡之多次稳定朝政,和刘穆之一起保证了刘裕后方的朝堂的政治安全。
谢晦每次都随刘裕出征,总是在关键时刻,谢晦的计谋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打赢一次次关键之战。
刘义隆容不下他们,他也驾驭不了他们,他要找一批听话的“跟屁虫”。
凡是能力超过他的人,必须全部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