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利器

大明新命记 哼哈大王 1510 字 4个月前

越来越多的红夷大炮弹丸被找到,并被送到城隍庙的大院里来,现在堆放在一起,快成了一座小山,短时间内当是不会短缺。

剩下的就是如何把这些鞑子打在城上以及射进城里的大铁弹子融化成可以范铸手榴弹弹壳的铁水了。

为了解决炼铁炉不足的问题,这些日子里,在杨振的指导下,王守堂领着制铁所的人手先后又接连新起了两座土法炼钢的小高炉,把原本好好的一座城隍庙里面,搞得是“烟熏火燎,乌烟瘴气”。

不过,炼铁炉的温度上去了,铁料如愿化成铁水,然后又如愿变成一个个铁皮木柄手榴弹的弹壳。

最后,弹壳被送到北校场内,在那里装填弹药、木柄和导火索,紧接着变成弹药厂库房里一堆堆铁皮木柄的手榴弹。

连着有几天,杨振每到傍晚,都要去总兵府后身的北校场库房里面,亲自查看一遍当天新增入库的手榴弹数量。

一百个,二百个,三百个,五百个,一千个……

弹药厂库房里手榴弹数量的不断增长,让杨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由衷的心满意足。

与其他武器装备的改进相比,比如说与火绳枪的燧发改造,短刺刀的加装相比,到最后还是铁皮手榴弹数量的快速增长,尤其能够让杨振感受到一种踏实可靠的安全感。

虽然这种手榴弹装填的爆炸药仍是黑火药,其威力根本与梯恩梯炸药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来自后世的杨振却知道,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抗日的战场上,类似的手榴弹,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他指导着李禄、潘文茂、王守堂等人搞出来的这种铁皮木柄棍型手榴弹,除了导火索需要用明火点燃,并且在投掷的过程中有可能熄灭之外,其他的各个方面,都已经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战时中国军民使用的手榴弹很接近了。

这就是目前杨振的那点底气所在。

这款最后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的铁皮木柄棍型手榴弹,最终被杨振命名为“飞将军”棍型手榴弹!

根据装药量和重量的不同,一斤药量的飞将军,被命名为“飞将军一式”手榴弹;相应的,装填两斤药量的飞将军,就被命名为了“飞将军二式”手榴弹。

小主,

他原本想用李禄的名字来命名,但是又觉得用一个身边的人名来命名手榴弹,有点不吉利,就放弃了。

而且若是用了李禄的名字来命名这款手榴弹,那么又把王守堂父子置于何地呢?

所以,干脆一想,就用“飞将军”来命名这种主要有掷弹兵点火投掷的原始手榴弹了。

除此之外,关于弹药命名的问题,杨振也早就想用潘文茂的名字来命名由潘文茂提纯火硝并最终调配而成的新款颗粒型黑火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