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 天子一怒百官惊

隆庆中兴 休息的云 1054 字 4天前

徐阶和张居正、杨继盛在商量如何才能加强朝廷对于苏松的控制,其实徐阶既是松江人,又当了这么多年的首辅,也曾经在地方任职,对于其中的情弊是十分清楚的。

徐阶明白,为什么朝廷始终对于苏松无法完全控制,就是因为朝廷官府缺乏官员,尤其是流官,面对苏松这样极为难治的州县,事务繁杂,案件众多,他们根本无法有效的处理政务,控制地方。

而官员们为了自己的考绩,就会和地方士绅们做交易,朝廷考察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无非就是三个方面,钱谷、刑名和文教。

东南文风鼎盛,文教根本不是问题,对于官员们来说,重要是是钱谷和刑名,尤其是钱谷,朝廷对于东南的赋税,肯定是极为重视的,但是仅仅依靠县衙的几个官员,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官府收税,主要是依靠两种人,一是衙门小吏,他们是直接承办的,二就是地主士绅,官府往往需要依靠他们来征收赋税。

而士绅和小吏已经结成了利益同盟,从官员到任起,士绅们就会和小吏们一起观察官员,若是官员不通政务,那么这些小吏就会直接把持县政,架空朝廷命官,使他们变成士绅们的橡皮图章。

若是来的官员精明强干,小吏们无法欺瞒于他,那么士绅们一样有办法对付他,无非就是银子和前途罢了,对于那些贪婪的官员就直接用银子收买,这也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当然总会有强项令,尤其是苏松地区的州县长官,都是经过吏部精心考选的,不少人还是想做些事情,没那么好糊弄的。

那就用前途来收买他,士绅们最厉害的地方在哪里?除了通过衙门小吏把持县政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对于科道的掌握,大量的御史言官被他们收买,而这些巡按御史对于州县官员是可以一言而决的,只要他们一封奏疏,虽然对于督抚大员来说聊胜于无,但是对于州县官员那是相当致命的,基本上可以一言定生死。

每年被巡按御史弹劾落马的州县官员都不在少数,何况御史不仅可以弹劾也可以举荐,这就使得士绅们可以以此为筹码和州县官员们做交易,士绅们可以帮助官员在钱谷上收缴赋税,也能够保证不发生危及官员仕途的恶性案件,甚至可以操纵御史,向朝廷举荐他们。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州县官员就要将大部分的行政和司法权力让渡给士绅们,士绅把持乡里,官府根本无从插手,使得士绅们的势力更加做大,后任的官员即便是想要改变也是无从着手了,士绅们依然做大,官府不仅无法惩治他们,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需要依靠他们,州县官员仰士绅鼻息的事情在东南是经常发生的。

所以徐阶认为,要趁此机会,改变朝廷在东南的弱势局面,加强朝廷在东南的存在。

徐阶这么积极,不仅仅是出于公心,当然也有自己的私心,徐阶很清楚,现在他在东南士绅中,已经被视为叛徒了,士绅们当然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但是一旦徐阶故去,他们会不会报复徐阶的儿孙就很难说了,徐阶当然也很清楚,毕竟他也曾经是士绅中的一员,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把这些士绅们彻底的按下去。

徐阶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才积极的为张居正出谋划策,徐阶很清楚,只有把这帮士绅彻底钉死了,徐家才能安全。

在经过徐阶、张居正的杨继盛三人的商量之后,总结了苏松的善后条陈,徐阶认为,苏松难治,在于事务繁杂,州县官员无法处理如此多的政务。

那么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第一是增官,第二是析县。

增官很好理解,就是增加州县官员,以苏州府为例,现在的苏州府,下辖长洲、吴县、常熟、昆山、嘉定、吴江诸县,领太仓一州,太仓州管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其余由苏州府直辖,这些州县无不是事务繁杂,极为难治的州县,仅仅依靠知府、知州和知县们,实在是难以管理,必须要增加官员。

徐阶认为,在府一级,要增加同知、通判等协助知府处理政务,同时苏州钱谷、刑名都是极为繁杂的,除了正常应该配置的通知、通判之外,专门设立管粮同知、管粮通判,以解决赋税征收的问题,同时就是刑名,由于苏州案件众多,像正常一府仅仅设置一名推官是远远不能满足苏州府的需求的。

徐阶建议至少按县设置,也就是最少七名推官,负责刑狱事务,这样的话知府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而且通判是无定员的,要增加通判的人数,协助知府分管庶务。

州县也是一样的,县丞虽然只有一任,但是主簿是无定员的,要增加主簿,协助县令分理庶务。

至于析县,徐阶等人认为,苏州府的大部分县份人口、赋税繁多,县令实在是难以管理,必须析县以减轻县令的管理难度,增加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

徐阶认为,以苏州府为例,可以分长洲县南部设元和县;从常熟县分出昭文县,从吴江县分出震泽县,从昆山县分出新阳县,同时新设宝山县,这样的话,一县所辖的人口、土地减少了,事务自然也就减少了,便于县令管理。

徐阶等人商议完成之后,决定由徐阶通过密疏向朱载坖奏明此事,徐阶致仕时,本来按照规定应该上缴银章,但是朱载坖特旨令徐阶保留银章,准允他可以密疏奏事,现在就正是使用密疏奏事的时候了。

而在京师的朱载坖也终于收到了来自苏州的急报,朱载坖看完之后并没有大怒,而是召集群臣于文华殿,当众宣读张居正等人的奏疏。

读完之后,朱载坖才问道:“苏松的事情,诸位以为应当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