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这几日在海瑞的陪伴下巡视了天津的各个工场,还有遵化铁厂,天津的各个工场还算正常,遵化铁厂虽在在俺答的袭扰中没有收到什么人员的损失,但是还是被俺答破坏了,现在需要恢复生产,还有一段时间。
朱载坖对一同巡视的海瑞和张居正说道:“二位,这遵化铁厂,可是国朝命脉啊,安置流民,遵化铁厂可是要出大力的。”
海瑞对于遵化铁厂能够安置流民当然是相信的,但是海瑞认为,遵化铁厂仅仅能够安置一些流民中的青壮,不能安置其中的老弱妇孺,而且大量青壮聚集在一起,对于朝廷始终是一个危险源。
朱载坖倒并不这样想,为什么百姓会民变,官军士卒会哗变,还不是因为大明的官吏不当人,克扣压榨太过所导致的,要是这些官员们能够真的按照朝廷规定的数额发放粮饷,哪里会有那么多民变和哗变。
而且朱载坖也并不认为遵化铁厂只能安置青壮,朱载坖也一样要安置妇孺,给他们一碗饭吃。这样才能让遵化铁厂的工人安顿下来,同时很多活也可以给妇孺干,比如日后打造甲胄中甲叶的编串,半定装弹药的制造等等,这些都不需要青壮,可以安排给老弱干。
当然眼下的要务是恢复和扩大生产,不仅朝廷需要生铁,海瑞安置流民,也需要铁料打造农具等,现在重新修筑炼铁、炼焦所用的高炉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还有为遵化铁厂服务的煤矿、铁矿、运输等部门,这些都可以安置大量的流民,同时朱载坖还命令海瑞修整北直隶的道路,以工代赈。
对于朱载坖的这些想法,海瑞当然是支持的,但是海瑞作为地方主官,还是要担心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工人可是要吃饭的,北直隶的粮食本就吃紧,还要供养这么多不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会加剧北直隶的粮食供应问题,这是海瑞最担心的问题。
这也是当下所有州县官员普遍的看法,他们不愿意老百姓舍本而逐末,也就是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因为现在的粮食产量本就不足,官员们更希望把百姓都捆绑在土地上,这样既方便管理,又便于收取赋税,海瑞也是这个看法。
朱载坖对此并不以为然,朱载坖问道:“海都宪,当今之人口,比之国初,不吝数倍之增也,而土地所增,能有几何?”
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清楚,随着人口的增加,每人所能获得的土地肯定是越来越少,即便是不考虑土地兼并的情况,国初之时每人所能耕种的土地到了现在肯定是大为减少的,也许在国初尚能温饱,到了现在连糊口都难。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去弄来更多的土地,要么就得提高土地的产出。
开疆拓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是你派兵去打下来就完了,况且现在大明境内唯一没有被大规模开发的也就是辽东这块沃土了,不过现在辽东也闹灾,即便是朱载坖想开发,也不太现实,所以将多余的百姓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是解决流民问题的办法。
但是海瑞当即问道:“殿下,那粮食呢?人总是要吃饭的。”
这个问题朱载坖当然早就想过了,推广新作物,增加土地肥力,提高产量是一条路,同时增加百姓其他的食物来源,减少粮食在百姓食物中的占比也是个办法,不过这些都是朱载坖未来规划了,不过朱载坖还是信誓旦旦的向海瑞保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朱载坖巡视完了遵化铁厂之后,还将新任蓟镇总兵李成梁和蓟辽总督唐顺之叫来,要求他们加强遵化附近的防务,万万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同时还向李成梁询问有关军器制造方面的问题,李成梁还是主张大量装备铁甲,原因很简单,铁甲对于现在蒙古人所使用的弓箭有绝佳的防护能力,只要大明士卒装备铁甲的比例上升,蒙古人引以为豪的所谓骑射就会大打折扣。
边军之所以不愿装备铁甲,主要还是经济的考虑,还有就是北方冬季寒冷,着铁甲确实很不舒适,这个问题也要加以解决。这次蓟镇的损失不小,朱载坖便询问唐顺之和李成梁蓟镇官军的情况,战后李成梁招募了一批士卒,但是现在缺乏的是战马,朱载坖答应他们回京师后会和太仆寺、兵部商量这个问题。
在遵化的巡视借宿之后,朱载坖转向天津巡视天津的各个工场,天津的工场一切都是正常的,不过今年造船厂有王直的订单,朱载坖也下令继续扩大造船厂,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木料,造船的木料才采伐到使用都是有严格的处理过程的,木料从辽东向天津转运,陆路是行不通的,只有走海路才行。
唐顺之认为这个问题好解决,只需要行文给辽东的各个卫所,让他们采伐木料,通过水路运输即可。朱载坖当即制止了唐顺之的这个办法,大明的官员们长期都是这样,总是无偿的调用物资,从来没有给付报酬的习惯,朱载坖命令天津造船厂和辽东都司、总兵商量一个合理的价格,由天津造船厂拨出银子从辽东都司采购木料,朱载坖很清楚,有了银子,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同时朱载坖还命令造船厂要建造一批渔船,雇佣渔民出海捕捞,黄渤海渔场可是好渔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现在长芦盐场的产量也提升了,捕鱼腌制也要被提上日程,朱载坖很清楚,铁厂、铸炮厂、造船厂还是官军士卒这些重体力劳动的,仅靠粮食是远远不够的,得吃肉才行,但是朱载坖现在哪有粮食去喂猪养鸡啊,战马的豆料都够朱载坖头疼的了,捕鱼就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
咸鱼虽然没有梦想,但是他管饱啊,而且咸鱼耐储存,可以作为军粮使用,用处还是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