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七次擒纵,诸葛亮仍继续放走孟获。
孟获及其他夷人开始反思,不再离去,孟获说:“公真是天上的神威,南人不再反叛了。”
接着,诸葛亮大军南下到达味县地区与李恢的部队会师。
随后,大军向西挺进,进兵滇池,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
这时是225年秋,整个战役胜利结束,至12月回到成都。
南中已平定,东吴刘阐亦从交州回到吴国,打消了接管的念头。
而诸葛亮则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
有人曾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但诸葛认为这有三不易:
小主,
第一、若果留下外人,则要留兵驻守,留下士兵则要粮食,这是第一个不易。
第二、加上夷人新破,死伤甚多,有的父死兄丧,如留外人但没有士兵驻守,必定成为祸患,这是第二个不易。
第三、又夷人忧怕有废杀的罪名,自怕过失过重,若果留下外人,终不会得到信任,这是第三个不易。
最后,诸葛亮平衡各条件,决定达至“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
于是,任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又收降爨习、孟琰等,与孟获一起授予官职,以笼络南人。
只有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免为牂柯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南人的小规模叛变虽然没有停止,但相较东汉时期,南中却相对的平稳,而多次叛乱亦被马忠、李恢、吕凯等快速平定。
平叛之后,诸葛亮即施“和夷”政策,这是他攻心政策的继续。
首先是撤军,叛乱一平定,诸葛亮就从南中撤出军队,不留兵,从而缓和和消除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使“纲纪粗安”,“夷汉粗安”。
同时,尽量任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做官,如任命李恢、王伉、吕凯为南中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等,通过他们加强了蜀汉在南中的统治。
诸葛亮镇抚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