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大臣和宦官自然就要处理藩镇问题了。吸取了先辈们的教训,河朔三镇那边军事实力过于扎手,那朕给你高度的自治权,你们不就是自己想选择自己的节度使吗?朕准了,还有一些其他的你们可以不用给朕禀报,自行做主就是。
但也只有河朔三镇,如果你其他藩镇想要学这些,那就不要怪我大耳瓜子抽你,让你清醒清醒了。
会昌三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刘稹秘不发丧,打算给李炎玩一个狠活,李炎这边刀早就磨好,就等着杀鸡儆猴的那只鸡自己蹦出来呢,你看这不就来了。
“你河朔三镇看看,朕做了这么大的让步,如今让你发个兵对付叛军不过分吧!也不提过分要求,你们来两个帮朕讨伐逆贼就行。”
两镇在一纸诏令下带军出征,一起讨伐刘稹,刘稹的部下看到败局已定,干掉刘稹及其满门,昭义藩镇自此平定。
屋里屋外都收拾好后,李炎可以说是大权在握了,有了权利自然能做一些之前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沉迷于道教的唐武宗开始学习唐朝皇帝的“企业文化”炼丹药开嗑。但他在这个过程中对那些圈占土地还因政策原因不用缴纳赋税的寺庙深恶痛绝。
于是在会昌五年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不久下令天下诸寺共计4600余所限时拆毁,拆下来的建筑材料用来修缮府衙。金银佛像上交国库,由朝廷重新将其熔铸成货币使用。
下令要求二十六万零五百位僧侣还俗,并没收寺院所有的良田数千万亩、供寺院奴役的奴婢约十五万人,良人五十万人以上。
唐朝政府由此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财产、人口。
自此佛教徒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并称为“三武一宗”,将唐武宗这次灭佛行为称“会昌法难”。
或许是因为佛教的“贡献”,唐武宗时期被史学界认为是“会昌中兴”。
在奶了一大口血包后的唐廷,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进行了有效回击,最终使得这些少数民族在会昌六年正月遣使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