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三年(1656 年)九月,气势汹汹的清军在再度攻下舟山之后,仿佛一群被仇恨冲昏头脑的野兽,急不可耐地开始四处搜寻起张名振的踪迹。
他们像是发了疯一般,费尽力气终于找到了张名振的坟墓,那贪婪而残忍的双手毫不犹豫地刨开了坟土,撬开了棺盖,接着他们更是丧心病狂地将张名振的尸体拖出棺外,肆意地扬洒在空中,仿佛要让那曾经令他们畏惧的忠魂彻底消散。随后,燃起的熊熊烈火迅速将尸骨吞噬,那炽热的火焰似乎也在诉说着他们对这位大明王朝的忠臣义士兼最后大侠的刻骨仇恨,那仇恨如同深渊般黑暗而深沉,仿佛永远都无法消解。
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 1655 年 12 月 25 日,从舟山方向缓缓驶来一艘破旧却依旧坚定的明朝军船。那艘船在海浪的拍打下显得有些摇晃,但船上的旗帜却依然顽强地飘扬着,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明朝的不屈。
巡逻的清军船只如饿狼般迅速扑了上去,将这看似弱小的船拉往岸边。当清军士兵们登上这艘船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了五名明军逃兵,这五个人的名字分别是樊邦相、滕大、张二、梅四、倪大。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浙江百姓,过着平凡而宁静的生活。然而,命运的转折让他们被郑军掳走,从此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在异乡的日子里,他们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那份思念如同藤蔓般在心底蔓延生长。最终,无奈与痛苦让他们做出了逃离的决定,成为了逃兵……
而通过对这五个人“细致入微”的审讯,清朝浙江当局犹如拨开层层迷雾,终于获得了一个极为关键且令人震惊的重要消息:那曾经如同一颗“顽固毒瘤”般让东南沿海清军整日焦头烂额的“海贼头子”张名振,竟然已然逝去。
据这几位胆战心惊的逃兵所言,这位昔日在鲁监国政权中充当着武力支柱的人物,其死亡方式着实颇为窝囊。原本张名振前往郑成功处,诚恳地请求郑成功派兵帮助他镇守崇明县以及平洋沙这两处重要之地,以保一方安宁。
谁曾想,郑的部下返回之时,竟告知众人攻打崇明土城未曾攻破,反而折损了大量兵马。郑成功听闻此消息后,顿时勃然大怒,大声斥责道:“你叫我发人守崇明,你却反去攻崇明,如此行事,竟是倒折了三四千兵,这般糊涂,定要拿张名振去杀!”此言一出,犹如晴天霹雳,震得在场众人耳膜嗡嗡作响。
张名振闻听此噩耗,心中悲愤交加,那股怒气直冲脑门,仿佛有一团熊熊烈火在胸腔内燃烧。他怎么也未曾想到,自己一片赤诚之心,竟换来如此下场。
虽然以郑成功的人品,嘴上说要要派人来将张名振捉回厦门杀掉,实际上却没有一点动作,但这无疑给本已悲痛欲绝的张名振狠狠来了一击。
张名振那原本就因愤怒而紧绷的神经瞬间崩溃,又急又气之下,病情如同被恶魔催长一般急剧加重,最终就这样带着无尽的遗憾和不甘,缓缓离开了人世。从此,那曾经在海上叱咤风云的“海贼头子”之名,渐渐被岁月掩埋,只留下一段段令人唏嘘的传说在世间流传……
其实“死”在郑成功手里的南明将领数量着实不少呢,败军之将蔡飞因为战术失误,而落得战败的下场,最终惨遭郑成功的惩处;还有那些违抗郑成功命令的将领(比如吴豪),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然而,被郑成功气得而死,这种死法可真是别具一格呀,仿佛在那历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
明末的这位大侠张名振,他的原籍乃是山西,家族的渊源使得他与南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其祖辈进入了南京锦衣卫籍,便定居在了应天府江宁县的青溪浮桥附近。这一片土地见证了他的成长与传奇。
张名振自幼便对武术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潜心研习,在骑射和击刺等技艺上造诣颇深,他的性情豪放不羁,热衷于行侠仗义之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再满足于家乡的小天地,毅然踏上了浪迹天涯的征程,在京师这个繁华之地游历,曾经寓居于广宁门街北的报国寺。
在那魏忠贤专权的动荡时代,整个太监界仿佛被一股奇特的风气所笼罩,骑射之风宛如汹涌浪潮般盛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