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省钱,这个时候大家买酱油、醋、酒什么的,舍不得买原瓶装,都是自带容器散打。售货员拿一个长柄杯型勺子熟练地把酱油、醋从大缸里舀出来,倒进插在瓶口上的漏斗里。那些勺子都不同的容量,分一两、二两、半斤,一斤的。

右边的长排桌是卖肉的柜台,角落里还放着一袋袋开着口的粗粮米面。

一个年纪稍大的售货员坐在玻璃柜台后面扯着一团毛线打毛衣,听见有人问价,抬头看了一眼,不冷不热的报了价,只是不热情倒是没有不耐烦。

副食品店的猪肉是越肥越贵,肉按肥瘦分成三等。一等肉是九毛两分钱一斤,二等的七毛八分钱一斤,三等的六毛三分钱一斤。最贵的是猪板油一块两毛一斤。

城镇居民食用油都有定量,每人每月只有三两,根本不够用,每家都要用肥猪肉炼猪油做菜用,买肉都挑肥的买。

城镇居民的鱼、肉都是凭票供应的。

苏暖手里什么票都没有,现在什么也买不了,逛了一圈后,又空着手出来了。

县里的供销社是早上九点钟开门,七、八点钟供销社门口已经有不少人在那排队等着买东西了。她顺着人流一眼看过去,门口挂着通知牌,今日新到货肥皂、花布。

怪不得今天这么热闹了。

在原主的记忆里,村里的公社也有供销社但东西少,想要买的全还得来县里。有些稀缺的东西如果到货了,也会在门口贴出来。

苏暖跟在麦穗身后,走进供销社,一进去,扑面而来的都是年代的气息。

柜台是一排排连着的半人多高的玻璃柜台,台面上摆放着搪瓷缸子,红双喜的脸盆,售货员站在里面不慌不忙的整理东西,身后面贴墙立着高大的货架有布料,衣裳,暖瓶......

墙上还挂着‘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禁止打骂顾客’等字样。

有些柜台前围着一堆人探着身子往货架上看,东西卖出去非常快,有的柜台半天才见人上去问一句。

“同志,多少钱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