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善为道者

成道天书 鸿书 2668 字 2天前

石中在太虚静地里观想参详,解悟至《道德经》第十五章,其中描绘出古之善为道者所具形象与品质,深切阐释道之微妙玄通以及得道者之高尚德行。使其对此章节天道真意有了数点感悟来。

老子开篇便言:“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此乃指明真正得道之人,其内心世界微妙深邃、通达无碍,实难为常人所理解与捉摸。

此等境界,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实乃长期修行与领悟之成果。其启示吾等,求道之途,乃不断探索与深化自我认知之过程,需吾等恒持谦逊与敬畏之心。

老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刻画了得道之人的多种品质。谨慎与敬畏?“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得道之人行事谨慎,如同冬天涉水过河,每一步都深思熟虑,不轻易冒险。

同时,他们内心充满敬畏,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这种谨慎和敬畏,不仅是对外界的尊重,更是对自我内心的严格要求。

?庄重与谦逊?“俨兮其若客。”得道之人在任何场合都保持庄重严肃,如同在人家做客一般,不随意放纵。这种庄重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约束的体现。同时,他们谦逊有礼,不骄不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温和与包容?“涣兮若冰之将释。”得道之人温和洒脱,如同冰雪消融般温暖人心。他们能够以包容和理解化解矛盾,消除对立,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厚实与旷达?“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得道之人厚道朴实,如同未经雕琢的原木,保持内心的纯粹和真实。同时,他们心胸开阔,如同空旷的山谷,能够容纳万物,不排斥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浑厚与宽容?“混兮其若浊。”得道之人浑厚宽容,如同浑浊的水一样,不刻意追求清高和与众不同,与世俗和谐共处,却又能在其中保持清醒。

老子在章末还提出了“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的深刻发问。

这体现了静与动的辩证关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被外界的喧嚣和纷扰所迷惑,内心变得浑浊。而得道之人能够在静中寻得清明,在动中激发新的生机和创造力。他们懂得在静中反思自我,在动中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生生不息。

老子强调“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秉持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够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自满是进步的大敌,只有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新的突破。

这种不自满、求自新的精神,是每个生灵人众在追求成长和进步中应该秉持的心性所在。

《道德经》第十五章,通过描绘得道之人的形象与品质,深刻阐述了道的微妙玄通以及静与动的辩证关系。

启示修行者,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要保持谨慎与敬畏、庄重与谦逊、温和与包容、厚实与旷达、浑厚与宽容等高尚品质。

同时要在静中寻得清明,在动中激发生机,更要保持不自满、求自新的精神,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些智慧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道德经》第十五章节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其中解析之意是:“古时候善事修为的道者,那深邃博大微妙玄通的能力,深厚到不可以理解和辨识的程度。正因你不可以理解和辨识,故尔强行的为此描述形容。反复斟酌,犹豫不定,有若冬日涉水过河川。

谨小慎微,犹豫不决,就像似在畏惧四邻的窥视。犹豫再三,举止庄重,就像是位客人。涣释达理而不执迷,就像是将要融化的冰块。敦厚朴实,就像是未经雕琢的原木。旷怀胸襟,就像是深山旷谷。混然一体,随和宽容,就像是河水容纳了浊流。

谁能使自己像容纳了浊流的河水那样适可而止呢?静观不动,慢慢就会变得清澈。

谁又能够永久地保持安宁清净的状态呢?动念搅乱了清净,渐渐欲望产生。

保持奉行此道的人,不欲做的事总会避免盈冲。你唯独是不骄傲自满有盈缺的,凡事皆能适可而止,所以能够有所宽容。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避免盲目追求新奇,而忽视事物的本质和根基,不去强求无法达到的成功。才能真正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成果。”

公元前 357 年,齐桓公田午离世,其嫡长子田因齐继承君位,此乃历史上声名远扬的齐威王。

齐威王登临王位之后,终日沉湎于饮酒作乐、浑浑噩噩,三年光阴,全然不顾及朝政之事,只自顾自的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国内众多大臣目睹此景,皆纷纷舍弃自身职责,转而争权夺利,大肆贪污受贿。一时朝堂污烟瘴气,乱七八糟,全然没了王朝景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三年过后的一个寒冬腊月,威王突然召集大臣集会议事,他以空前的威严和雷霆手段,于朝堂之上当场下令,处决掉一部分大臣,朝堂之上随之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