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究竟是什么东西?我国科学家用精密仪器,揭开太岁之谜

胡宇伦 胡宇伦 1570 字 4个月前

然而,尽管有这些记载,太岁仍然停留在传说中,没有人真正见过它的样子。直到1992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太岁从传说走进了现实世界。

意外发现:渭河边的神秘肉团

1992年8月的一天,陕西周至县遭遇了一场山洪。洪水过后,当地村民杜战盟和他的母亲吴凤莲来到渭河边捡拾被冲走的柴火。就在这时,杜战盟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那是一块圆圆的、黄黄的肉状物体,看起来就像是一块牛皮。起初,吴凤莲以为这只是一块被洪水冲到河里的坏肉,就随手把它扔到了河边。

然而,几天后,当她再次来到河边时,发现这块"肉"竟然没有腐烂,也没有招来蚊虫苍蝇。这个发现让吴凤莲感到十分好奇。

她决定把这块奇怪的"肉"带回家,放在一口大铁锅里。让她更加惊讶的是,一周后,这块"肉"不仅没有腐烂,反而还长大了!从最初的20多斤竟然长到了35斤!

吴凤莲大胆地割下一小块煮来尝了尝。虽然口感有点粘糊糊的,没什么特别的味道,但吃了之后,她感觉身上充满了干不完的劲。

很快,这个奇怪的发现在村里传开了,许多村民都来到吴凤莲家,想要一睹这个神奇的"肉团"的真容。

更神奇的是,无论村民们怎么切割这块"肉",它都能很快长回来,而且越割反而越长得多。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让人们想起了古籍中关于太岁的记载。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太岁?

科学调查:揭开太岁的神秘面纱

这个不寻常的发现很快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1992年9月,西北大学生物系的杨兴中教授受命前往吴凤莲家调查这个神秘的"肉团"。

当杨教授看到铁锅里那个呈黄白色、状如海蚌肉的物体时,他也感到十分惊讶。这个物体摸起来柔滑软腻,手感和动物的肉脂极其相似。这种特征,与古籍中对太岁的描述惊人地相似。

为了弄清楚这个"肉团"的本质,杨教授在征得吴凤莲同意后,将它带回了实验室。随后,西北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安动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联合组成了调查小组,对这个不明物体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科学家们发现,这个"肉团"体内含有大量的"黏菌"、细菌和真菌。其中,"黏菌"是一种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古老生物,它们能够缓慢蠕动,而且形态多变。这些特征,与太岁能够"自行生长"的传说不谋而合。

然而,研究并没有就此结束。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复合黏菌体只占太岁总重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成分仍然是未知的。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些未知物质的成分一直是个谜。

18年后的新发现:太岁的真实身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地方陆续发现了疑似太岁的物体。河北、天津、山西、北京、吉林、新疆等地都有相关报道。这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样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直到2010年,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更先进的生物化学和现代化学分析手段,终于揭开了太岁剩余三分之二成分的谜团。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未知物质中含有14.48%的多糖和高达70%的"聚乙烯醇"。这个发现让许多科学家感到困惑。

聚乙烯醇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制造维尼龙纤维、胶黏剂等产品。这种现代工业化的物质,为什么会大量存在于被认为是古老生物的太岁体内呢?

对此,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郑科研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他认为,近年来发现的这些"太岁"可能并不是古籍中记载的那种神秘生物,而很可能是某种形式的工业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