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讨贼计划(七)

约莫又训练了几日,这几日功夫里,主要就是训练阵型了。

即是班组配合,队伍配合,以及不同武器之间的配合。

唐顺之亦参与训练,他对这方面有极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几日的训练之中给出了极为中肯的建议。

譬如他认为目前的训练最大的缺陷在于训练量不够,在他看来这帮子人这帮子精力充沛的家伙,经过训练之后,应当累得跟死狗一样,动弹不得才是正确的训练方式

又譬如他认为训练项目虽然足够新颖,足够有效,但仍有许多可以补充与完善的地方,要不说这小子是天才呢,与陆斌不同,他在仔细观摩了新奇的训练项目之后,立刻就想到了数个新增的训练方式,类似绑缚沙袋,背重物前行之类。

这些中肯的建议,陆斌不会拒绝,在看法一致的地方,他甚至会很喜欢与唐顺之进行交流。

可同样的唐顺之亦有自己的缺陷之处。

也许是因为出生自读书人家族的缘故,他带着一份读书人天生的傲气以及迂腐。

对于士卒的瞧不起,几乎摆在脸上。

他坚持认为大头兵不应当读书识字,就如同几日之前他认为女子,农夫与工匠不应当读书识字是一样的。

那种与生俱来的高傲,简直叫人厌恶不已。

完全想象不到,这货以后会是那个在军事上有超凡见解的唐顺之,会是那个死于征途,死于将士怀中的唐顺之。

好在,这会儿的唐顺之是个少年人。

要是如严嵩,张璁这种老狐狸,陆斌早就原路退货了。

但少年人与青年人不一样,他们具备强可塑造性。

于是陆斌十分不客气的就将唐顺之丢去了少年班,也就是莫戈,铜牛,铁虎,三傻春他们班。

少年班并不参与直接战斗,这是早先就说好了的事情,目前的话,只负责后勤搬运之类其他工作。

终于,在所有准备齐全,新编千人辎重队伍配备齐活之后,陆斌上交的出征剿匪的请托书给兵部。

这会儿管兵部的是杨一清那老小子,而他老人家不仅是个晓得看事的,还是个擅长管事情的,又与陆斌的关系不错,很快就将陆斌的折子通过了。

不过,他老人家坚持认为,陆斌的事业重心应当放在城吏司上面,他认为这不仅仅是善举措,也认为这城吏司里面能够出人才。

长篇大论了一堆言语,又言及学业,他竟然还要推举自己去某着名学院去进修。

不得不说,他与杨廷和老先生不亏是出自同门,因为类似的话,杨廷和也通过他的儿子杨慎传达过,并且,他表示自家儿媳毕竟为女流之辈,教导小女童,些许寡妇,妇孺尚可,万不能教导十余岁男子,否则有谬误他人前途之风险。

唉!所以陆斌时常会叹气,这帮自拧巴的文人啊。

负责辎重队伍的,是一群由兵部组建的士卒队伍。

这群士卒嘛,就不必过多赘述了,他们除了做推拉板车之类事情之外,别的事是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们,更别提战斗力这种稀缺玩意了。

不过,这些人嘛,倒是带来了另外一个新随军职务,名号叫押粮官。

这个职务,当仁不让便由杨慎这丫挺负责,不必说,自然是他老子的安排,内阁统一通过的建议。

呵呵,一个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当押粮官,这帮大臣还真干得出来。

摆明了,还是对皇帝亲军这个玩意,持戒备与警惕的态度。

不过,因为跟老杨厮混的熟了,陆斌没什么意见,杨慎这厮除了嘴巴与脾气不讨喜,其他倒没啥,至少不耽误事。

对此,杨慎这丫反倒是不怎么满意呢!

他认为自己在城吏司还有好些可爱的学生还等着他来教导,这纯纯是耽误他重要的教书育人事业。

呵呵,对于老杨这种想法, 陆斌只会冷笑,而不会有丝毫顾忌。

终于,在正德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切事宜安排妥当的陆斌率军自西直门出发。

合共二千九百六十一人的队伍。

一队六百人整,由孟智熊所领,共分班组七十五班,每班组五至九人配置。

原火枪队老手一百五十人,新增火枪手一百人,新添燧发式火枪一百杆,刀盾手一百五十人,长枪手一百五十人,大盾手一百五十人。

二队五百三十一人,由钱鹿所暂领,分班组八十班,每班组五至七人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