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献给皇祖母以及皇后的礼物:燕窝、珍珠粉、海参、鲍鱼等保养滋补品。
除朱老三之外,皇亲也各自送了些。
人走,但茶不能凉。
尤其是我那皇帝老子,每次求他点事,我这个做儿子的总要送些好处,这父子关系,简直反着来。
这封奏疏,内阁没有理由不同意,大明已经人满为患了,如何安置流民已是令朝廷官员最为头疼的一件事。而皇帝,见了礼物总要给几分薄面吧。
至于瀛州处理政务机构,暂时也不急,没有民管理个啥啊,就几个老倌去慢慢商议吧。
不过军政同贸易,却被我彻底梳理了一遍。
按着皇帝旨意,王府下有三个千户编制。
应设卫指挥使一人,副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两人,指挥佥事两人,千户三人,副千户三人,把总以下若干。
但实际上也没人管,朝廷中枢的文官缺员近三分之一皇帝都不管,更何谈我王府的破烂事。
临出京前,我也只为余良佐讨了一个副指挥使的官职,其他就没有了,不是我不想给手下人封官,而是招募进来的都没有资历,兵部没有档案,报上去也没有用。
没有办法之下,才采取边军做法,设立伍长、什长之类的。
严格来说,这些不是正式官职,而是行军作战时的临时差遣,领军将领要自掏腰包给他们发工资。
边军将领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世袭的军职子弟大多是窝囊废,不堪使用,有能力的反而难以获取官职,将领只能另起炉灶,把窝囊废甩出去。
这也是边军逐渐军阀化的原因之一,能打的已经不靠皇帝吃饭了,而皇帝养的都是酒囊饭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说的就是那些公侯伯爵,有一头算一头,都是酒囊饭袋。
我虽说对大明历史一知半解,但有限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对抗农民军,对抗八旗,没有任何一个爵爷的身影。
眼前的,万历三大征就是如此,世袭武将之家完全沦为国之蛀虫。
我这边的情况也不是很好,军商不分,实际上是利用军队在经商,以商养军。
这实际上就是岳家军的模式,戚继光扫荡沿海倭寇时也是这般做的,指望朝廷那点工资,鬼才给你拼命。
军商不分是不可行的,钱同枪杆子握在同一批人手里,太过可怕。
这一点,我同宋高宗想法相同。
趁着现在船小,还是及时分开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