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自从《忠犬喜乐》定档在十一月一号,观影人群对于想看获得金狮奖的这部电影的欲望是越来越大,其中《大众电影》杂志的助攻是非常给力的。于是从上映那天就一票难求了
电影的口碑自然不用说,再加上奖项的加成,直接让龙国的这个冬天不再冷。火爆的欢迎热潮让影院的领导们笑的合不拢嘴了。
俗话说有人高兴有人就累的吐血了。这个人群就是跑片员了,跑片员这个词后世的观影人数可能有一些不太清楚,但正是因为这些跑片员的存在才让整个城市的电影院串联了起来。
当时那个年代电影发行的拷贝数量有限,往往是三四家影院使用一套拷贝。一盘拷贝放映时长大约十分钟,一部影片大约1小时三十分钟左右,也就是十几盘拷贝。每家影院排片时间相隔十几分钟,比如解放影院第一场放映,首场时间可能在10:00,接下来的第二家就是10:15左右。这就出现了一个填补空白的职业——跑片员,跑片员就是拷贝的搬运工,用拷贝把各家影院串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A影院刚刚放映过一到两盘拷贝,跑片员就得尽快送到B影院,然后等待A影院接下来的拷贝,而B影院放映完的又会被送到C影院,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可以说是最大程度上利用了有限的拷贝资源。
跑片人的辛苦是不管风吹日晒还是刮风下雨,都要玩命地在路上狂奔,就跟现在的外卖员一样玩命。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往往不足十分钟。虽然当时路上交通状况要比现在好得多,但是对于要抢时间的跑片员来说,交通事故也是难免的。
因此,当时的影院里经常会出现电影放映中间,突然停下了,银幕上会出现“影片未到”的字样,于是乎,口哨声叫骂声此起彼伏,也是那时的一道风景。
比如说八十年代中末期,西安的电影院迎来了发展高峰期。《少林寺》、《三笑》等影片的热映,使得影院场场爆满。各影院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经常是全天排片,早场电影甚至在早上9点就有了。这也使得跑片员满负荷运转,经常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满场观众在如醉如痴地观看影片的时候,谁也不会意识到这背后有一个个满街狂奔的跑片员的努力。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电影院开始变得小型化、碎片化、个性化,相对集中度也越来越高。目前的拷贝也只是作为资料进行保存,再也不会出现拷贝轮流用,跑片员满街蹿的现象了。而跑片员这个小众职业还未全面进入人们视线,就已经消失了。
回到正题,看到俩丫头碎碎念的想要看电影,李沐凡就让武哥老牛去买夜场的电影票,正好大家放松一下吧!这十多天折腾的够呛。
新闻联播过后,陈虹就坐在电话机旁和家人聊着天。李沐凡和刘晓丹对视了一眼就继续看电视了,别问为啥,江西的方言真的是太难听懂了。像天书似的……囧!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上终于出现特别特的广告。与此同时,北电食堂,学生们也都看着目不转睛的看着电视。
电视上,高大帅气,男模身材的李沐凡穿着长款面包羽绒服,行走在雾气腾腾的松花江边上,在阳光的折射下一缕缕晶莹剔透的雾凇是那么的美丽。对面走过来的陈虹穿着同样长款白色羽绒服,俏生生的走过来,步伐是那么的轻盈。当二人四目相对的时候,李沐凡翘着嘴角的微笑与陈虹冻的红扑扑的小脸儿上的微笑,是那么的和谐。画面已转,二人陈虹把手插进李沐凡的衣兜里蹦蹦跳跳的向远方走去!
画面再次一转来到长城上,略显成熟的黄色与喜庆的大红色并排站立在最高处,镜头慢慢的转向远方,巍峨壮丽山河尽显在每一名观众的面前。广告尾声出现了非凡设计与特别特全国连锁专卖等字样。
这个广告通过电视播放出来,效果确实不错。李沐凡看到陈虹美滋滋的样子就放心了下来,自家的女人自己疼,丫头满意就好。
特别特的广告播放完之后,紧接着又播放起了电热水壶的广告。这两个广告下来,直接把同时段播出的广告直接给比没了。一个广告都能拍出艺术片的效果来,李沐凡都想掐着腰大喊……还有谁?
……食堂里,学生们都叽叽喳喳的聊着广告。导演系的同学们都在说着这两个广告的不同之处。其中一个同学说道:“王小帅,衣服的广告是你们导的吧?”
“哦?你们看出来了?”王小帅好奇的问道。
“这还不简单?学长他对于故事的节奏以及用镜头去表达的手法与学校老师教的不一样。”同学说道,“再看一下电热水壶的广告,这个广告是张国师学长拍的,他对于光线和色彩的理解给画面加了很多分。所以就能看出来这是你们拍的,因为你们的摄影不是专业!”